close

「品物流行」「凡物流行」
分類:易經
2012/01/25 07:16


從《逸周書•周祝解》看《凡物流形》的思想結構

曹峰

http://www.jianbo.org/admin3/2009/caofeng002.htm


從《逸周書•周祝解》看《凡物流形》的思想結構

曹峰

 

 


  淺野裕一先生在《〈凡物流形〉的結構新解》[1]一文中指出,《凡物流形》是由本來完全不同的兩個文獻連接起來的。前一個文獻,可以暫且命名爲《問物》,由以下兩個部分組成,即簡1“凡物流形”開始到簡8中間“先王之智奚備”爲止的部分,簡9 “日之有” 開始經簡10、簡11、簡12A、簡13B,到簡14中間“而屏之” 爲止的部分。剩下的部分,除簡27外,均可以歸入後一個文獻,可以暫且命名爲《識一》。

  淺野裕一先生還認爲,《識一》的部分,是道家系統的思想文獻,《問物》部分則不同,它類似於《楚辭·天問》,全篇爲採取“有問無答”形式的楚賦,相對于《楚辭·天問》收錄了174個發問,《凡物流形》收錄了43個發問。這兩種性質不同的文獻,之所以會抄接在一起,是因爲《問物》的末尾和《識一》的開頭都有與草木、禽獸相關的記述。兩個冊子在反復轉抄的過程中,發生了混亂而被連接到了一起。因此,《凡物流形》不應該當作一個單一的文獻來對待,而應將其分成《問物》和《識一》的兩篇來進行研究。

  也就是說,淺野裕一先生認爲《問物》是文學性質的楚賦,《識一》則是道家系統的文獻,兩者之所以會抄在一起,是一種偶然的行爲。

  筆者認爲,確如淺野裕一先生所言,《凡物流形》可以分作兩個部分,用《問物》或《識一》[2]來命名也無不妥。但是否可以視爲兩種不同性質的文獻,並且是反復轉抄的過程中,發生了混亂而被連接到了一起,筆者存疑。

  復旦研究生讀書會《〈上博(七)·凡物流形〉重編釋文》一文討論區中,鄔可晶先生有過這樣的意見:



馬王堆漢墓帛書《十問》:“黄帝問於天師曰:‘万勿(物)何得而行?草木何得而長?日月何得而明?’天師曰:‘壐(尔)察天地之請(情),阴阳为正,万勿(物)失之而不繼,得之而贏。……’”與簡文“民人流型(形),(奚)𠭁(得)而生?【2】流型(形)城(成)豊(體),(奚)(失)而死?又(有)𠭁(得)而城(成),未智(知)左右之請(情)?”可對讀,“未知左右之請”即《十問》“爾察天地之請(情)”,看來簡文“請”確當讀為“情”。[3]



  鄔可晶先生希望通過馬王堆漢墓帛書《十問》的用例來解釋“未知左右之請”當讀爲“未知左右之情”。但對我們理解《凡物流形》的構造有一定啓發,《凡物流形》中有類似黄帝問天師的話,即“卉(艸—草)木(奚)𠭁(得)而生?【12A】含(禽)獸(奚)𠭁(得)而鳴?【13B】”可見這樣的問題,在了解萬事萬物的根本原理時,經常作爲例子被提出來。馬王堆漢墓帛書《十問》中天師的回答是從“天地之情,阴阳为正”角度出發的,而《凡物流形》中顯然連“天地之情”及“阴阳”也成爲問題,如簡2有“侌(陰)昜(陽)之,(奚)𠭁(得)而固?”簡3有“未智(知)左右之請(情)”,也就是說其提出的問題更爲深刻。但《凡物流形》在下半部分中作出了明確的交代,只要你能够“執道”(或“識道”),“執一”(或“識一”)、“得一”、“有一”,就能够理解萬事萬物的最終根源。因此,回應上半部分“土(奚)𠭁(得)而坪(平)?水(奚)𠭁(得)而清?卉(艸—草)木(奚)𠭁(得)而生?【12A】含(禽)獸(奚)𠭁(得)而鳴?【13B】”下半部分回答說:



聞之曰:一生两,两生三,三生四,四成結。是故有一,天下無不有丨(順);無一,天下亦無一有丨(順)。無【21】[目]而知名,無耳而聞聲。草木得之以生,禽獸得之以鳴。遠之矢(施)【13A】天,邇之矢(施)人。是故【12B】識道,所以修身而治邦家。【22】[4]



顯然這裏“草木得之以生,禽獸得之以鳴”的原因在於“有一”,它和上半篇的“草木奚得而生?禽獸奚得而鳴?”相呼應,《老子》39章“昔之得一者,天得一以清、地得一以寧、神得一以靈、谷得一以盈、萬物得一以生、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。其致之,天無以清將恐裂,地無以寧將恐發,神無以靈將恐歇,谷無以盈將恐竭,萬物無以生將恐滅,侯王無以貴高將恐蹶。”也可以說是一種回答,只是省略了天爲何會清、地爲何會寧、神爲何會靈、谷爲何會盈、萬物爲何會生、侯王爲何會爲天下貞。天爲何會裂,地爲何會發,神爲何會歇,谷爲何會竭,萬物爲何會滅,侯王爲何會蹶,等等渉及世界根本原理的問題而已[5]。因此,不能簡單地說因爲都有與草木、禽獸相關的記述,導致反復轉抄過程中發生混亂而誤相聯接了。

  在傳世文獻中我們可以找到與《凡物流形》上半部分《問物》部分相類似的内容,那就是《逸周書•周祝解》以下的章節:



故惡姑幽?惡姑明?惡姑陰陽?惡姑短長?惡姑剛柔[6]?故海之大也,而魚何爲可得?山之深也,虎豹貔貅何爲可服?人智之邃也,奚爲可測?跂動噦息而奚爲可牧?玉石之堅也,奚可刻[7]?陰陽之號也孰使之?牝牡之合也孰交之?君子不察福不來。



  此段意爲:哪裏幽暗?哪裏明亮?哪裏陰?哪裏陽?哪裏短?哪裏長?哪裏柔?哪裏剛?這都和兩相對立的天地之基本原理和法則相關。《凡物流形》也展示了大量類似的問題,如“生死”、“先後”、“陰陽”、“水火”、“終始”、“ 縱衡”、“異同”、“左右”等[8]。《逸周書•周祝解》接下來又提出了一些具體的問題,那就是海那麼大,爲什麼魚還能够抓到?山那麼深,爲什麼虎豹貔貅還能够捕獲?人的智慧那麼深邃,爲什麼還能够揣測?用蹄子行走、用喙呼吸的鳥獸爲何還能够牧養?玉石那麼堅硬,爲什麼還能够雕刻?陰陽的名號是誰給予的?雌雄的結合是誰讓其交配的?這些問題和《凡物流形》問土地爲什麼是平的?水爲什麼是清的?草木爲什麼能够生成?禽獸爲什麼能够鳴叫?以及有關鬼神、日月、天地、雷電的發問也有類似之處。

《逸周書•周祝解》中只有這段話一口氣提出了12個帯有根本性意義的問題,但與上下文並無不諧之感。《逸周書•周祝解》的總體主旨是“不聞道,恐爲身災”[9],文中出現“不知道者福爲禍”、“不知道者以福亡”、“凡勢(執)道者,不可以不大”、“故日之中也仄,月之望也食,威之失也陰食陽,善為國者使之有行,定彼萬物必有常,國君而無道以微亡,故天為蓋,地為軫,善用道者終無盡;地為軫,天為蓋,善用道者終無害;天地之間有滄熱,善用道者終不竭。”“維彼大道,成而弗改。用彼大道,知其極。加諸事則萬物服,用其則必有群,加諸物則爲之君,舉其脩則有理,加諸物則爲天子。”因此,我們可以推測,在那12個帯有根本性意義的問題中隱含着“道”的原理,所以最終結論的“君子不察福不來”指的是君子不察“道”,福就不會來。

《逸周書•周祝解》既提出帯有根本性意義的問題,又反復論述“聞道”、“知道”、“執道”、“用道”的重要性,因此和《凡物流形》具有可比性。雖然其中的“道”與《老子》、《管子》四篇以及《凡物流形》所見“道”和“一”不一定等同,其中也未見《凡物流形》的治心之說[10]。但通過世界根本性問題的提出,帯出“執道”(或“識道”),“執一”(或“識一”)、“得一”、“有一”的重要性,並最終落實到“知天下”、“治邦”(《凡物流形》簡30,《逸周書•周祝解》則是“爲之君”、“爲天子”),這樣一種論述框架以及道用一體的政治哲學,《逸周書•周祝解》和《凡物流形》之間有相似性,是不可否認的。

因此,雖然可以借用淺野裕一先生《問物》和《識一》的框架,但我們認爲這兩者間不是割裂的關係,而是有機的整體。通過《逸周書•周祝解》,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《凡物流形》的思想結構[11]。至於這種思想結構和哪些道家(包括黃老道家)更爲接近,我們將另文論述。



 

[1]淺野裕一:《〈凡物流形〉的結構新解》,簡帛網,2009年2月2日。淺野裕一還有一篇題爲《〈凡物流形〉的結構》的論文,發表於簡帛網2009年1月23日。《〈凡物流形〉的結構新解》應是對前文的修正,故本文引用時,以後文爲準。

[2] 也有可能讀爲《執一》,關於讀爲“識”或讀爲“執”的那個字,詳細討論可參見楊澤生:《說〈凡物流形〉從“少”的兩個字》一文,簡帛網,2009年3月7日。楊澤生讀該字爲“執”。

[3]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研究生讀書會:《〈上博(七)·凡物流形〉重編釋文》,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首發,2008年12月31日。鄔可晶 的意見在 2009年1月4 日11:45:03。

[4]此處編聯和補字從李銳:《釋文新編(稿)》,孔子2000網首發,2008年12月31日。釋文引用的是李銳:《〈凡物流形〉釋讀再續(再订版)》,簡帛研究網首發,2009年1月9日。

[5]類似描述還可見馬王堆漢墓帛書《道原》:“天弗能復(覆)、地弗能載。小以成小、大以成大。盈四海之内、又包其外。在陰不腐、在陽不焦。一度不變,能適規(蚑)僥(蝚)。鳥得而蜚(飛),魚得而流(遊),獸得而走。”這樣的描述在傳世文獻中還有很多。

[6]王念孫《讀書雜誌》認爲當讀“柔剛”,倒文以協韻。

[7]王念孫《讀書雜誌》認爲從上下文,此處當補作“奚〔爲〕可刻”。

[8] 詳參曹峰:《〈凡物流形〉中的“左右之情”》,簡帛研究網首發,2009年1月4日。

[9]“不聞”二字,有的文本作缺字處理,詳見黃懷信、張懋鎔、田旭東撰:《逸周書彙校集注》下冊,上海:上海古籍出版社,1995年,1049頁。

[10] 《凡物流形》中的治心說可參曹峰:《〈凡物流形〉的“少徹”和“少成”――心不勝心”章疏證》,簡帛研究網首發,2009年1月9日。

[11] 不僅僅是思想構造,在一些用詞上,《逸周書•周祝解》也爲《凡物流形》的解讀提供了參考,如“五言才(在)人,䈞(孰)爲之公?九出,䈞(孰)爲之?”一句,通過《逸周書•周祝解》“萬民之患在口言”(本作“萬民之患故在言”,從王念孫《讀書雜誌》改)、“人出謀,聖人是經;陳五刑,民乃敬。”可以得到合理解答。同時,在文章形式上,《逸周書•周祝解》和《凡物流形》均爲歌韻體,這可能反映出兩者在産生背景、使用場合方面的相似性。這個問題也値得深入討論。





從這篇文章,或許對『品物流行』有更多的延伸

而且,品物流行首在知名,所以也有得一的意味
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oldtrans 的頭像
    oldtrans

    忘筌得魚

    oldtran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